理论调研
当前党员干部请客送礼的表现形式、危害及对策建议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6/6/29

    崇尚礼仪、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一些党员干部铺张请客、送收礼金,变异了人情往来,甚至演变成违纪违法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列举部分党员干部请客送礼的种种表现,分析其主要危害,提出对策建议。

  表现形式


  一是变异的宴席。延续了几千年的婚丧嫁娶办宴席,是促进亲情友情和睦互尊的文明。但是,愈演愈烈的婚宴、寿宴、丧宴、小孩满月宴、升学宴、乔迁宴、升官宴等等,花样繁多的宴席让人让人无暇顾及人情,远远超出了传统宴席的本意。


  二是变味的热情。闽西是客家人的重要聚集地,向来以热情好客著称。但是,为了所谓的“面子”,接待讲究“高端大气上档次”,三大盆、八大碗杂陈,“客人不醉不罢休”,既费时又浪费,甚至相互攀比,讲排场,比阔气,奢侈畸形消费成风。


  三是变身的吃请。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等一系列措施,但有的党员干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隐身到农家乐、会所或单位食堂吃喝,公款吃请由“明里”转入“暗处”,“舌尖上的腐败”仍未根除。


  四是变质的礼金。领导、同事之间的往来,互相赠送物美价廉的随手礼,符合传统习惯,属人之常情。但一些党员干部披着人情往来的“外衣”,对下级或管理、服务对象送的“红包”半推半就、欲拒还迎,甚至暗示索取;这里收了别人的,转身又往别人那儿送。实质上是行受贿之实的送收“红包”或贵重物品的行为。


  主要危害


  一是异化人情往来。应接不暇的“红色催款单”,让许多人苦不堪言、疲于应付,给真诚情谊蒙上了虚伪、客套、功利的色彩。


  二是助长奢靡之风。讲求面子,铺张请客,使正常的人情往来成为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甚至成为社会“公害”。


  三是催生腐败行为。少数党员干部打着“礼尚往来”的幌子,理直气壮地送钱,对方心安理得地收钱,助长腐败现象蔓延。


  四是破坏党内规矩。少数党员干部隐身农家乐、会所公款吃喝,实则拉帮结派,团团伙伙,搞“小圈子”,破坏党内团结。


  对策建议


  弘扬优良传统,纠正不良习气,要让请客送礼回归本源。这个本,就在于物质上的节简,量力而行,而不是让请客送礼成为沉重的负担;在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真诚友谊,而不是宴席上的讲排场、比阔气,不是礼金上的相互攀比;在于朋友之间的真心帮助、诚挚的祝福,而不是虚伪和客套;在于纯粹、清爽的“礼尚往来”,而不是充满功利色彩的“红包往来”。


  一是简办婚丧事宜。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尊重传统礼仪,又要遵守廉政规定,倡导婚丧事宜节俭抑奢,其他喜庆事宜不操办。党员干部不参加违规操办的各种宴请活动。


  二是倡导文明节俭。要求公务接待既表达热情好客之意,又体现健康养生和消费文明。倡导党员干部要积极践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讲排场、摆阔气,提倡简约实在的热情好客,实行“光盘”行动。


  三是纯洁同志关系。倡导同志间、上下级间的非物质利益的纯洁关系,年节送礼只能是物美价廉的随手礼。倡导党内同志之间五湖四海、同心同德、清清爽爽的关系,珍重革命情谊,反对物质、金钱与权力的交换。


  四是强化纪律约束。重申党员干部不得送收“红包”,对不该收受的“红包”应当场拒绝,拒绝不了的,必须一个月之内上交纪检监察机关,并作为个人重大事项向组织报告。对那些听闻送“红包”者被立案调查,突击退交的;未当场拒绝,超过规定期限上交的,一律视为收受礼金或受贿,坚决严肃处理。


下一篇:没有了

闽ICP备200158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