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反有组织犯罪法 六大重点一起来学!
来源: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11/29

前言


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以下简称反有组织犯罪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反有组织犯罪法共九章七十七条,包括总则、预防和治理、案件办理、涉案财产认定和处置、国家工作人员涉有组织犯罪的处理、国际合作等章,系统总结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践经验,保障在法治轨道上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





图片


反有组织犯罪法

已经施行了一年多

一起来

重温它的重要意义和内容吧!



图片


反有组织犯罪法是为了预防和惩治有组织犯罪,加强和规范反有组织犯罪工作,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该法的颁布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打击、防范、治理有组织犯罪制度的正式形成,将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使之走上法治化轨道,而且也必然会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图片




重点一:依法从严惩治黑恶犯罪


图片



在案件办理方面,反有组织犯罪法明确对于有组织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和骨干成员应当严格掌握取保候审、不起诉、缓刑等的适用条件,充分适用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罚金等刑罚;规定公安机关在线索核查阶段,对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的涉案财产可以依法采取紧急止付、临时冻结、临时扣押的紧急措施;对有组织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异地羁押、分别羁押或者单独羁押等措施;对特定有组织犯罪罪犯异地执行刑罚、严格减刑假释。

 

对于涉案财产认定和处置方面,反有组织犯罪法规定,办案机关可以全面调查涉嫌有组织犯罪的组织及其成员的财产状况;被告人实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定罪量刑事实已经查清,有证据证明其在犯罪期间获得的财产高度可能属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孳息、收益,并且被告人不能说明财产合法来源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没收。

 

在预防再犯罪方面,法律规定了因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被判处刑罚人员刑满释放后的个人财产及日常活动报告制度,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有关人员开办企业等加强监管。






重点二: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


图片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坚持把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深挖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为总结实践经验,保障“打伞破网”,反有组织犯罪法第五章对国家工作人员涉有组织犯罪的处理作出了规定,将查办国家工作人员涉有组织犯罪明确为反有组织犯罪工作重点。


具体内容包括:

01

规定了财产调查制度,办案机关可以全面调查涉嫌有组织犯罪的组织及其成员的财产状况;

02

明确被告人实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定罪量刑事实已经查清,有证据证明其在犯罪期间获得的财产高度可能属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孳息、收益,并且被告人不能说明财产合法来源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没收。





重点六:保障涉案单位个人权益


图片




反有组织犯罪法强调反有组织犯罪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section data-lazy-bgimg="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L2iaicTYdZn5bic5G5F5JgiaoKdqfribLnAhC1d5mFLMSWaSo0QKJj0ib4QeH395HLjKoYpjZnYGQQIR02UIFfRhp7A/640?wx_fmt=png" class="" data-fail="0"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unset; margin-left: 0px; padding: 0px 49px 0px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background-image: url(" wx_fmt="png");" background-repeat:="" background-position:="" background-size:="" 50px="">

具体内容包括:

01

在保障涉案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方面,明确对有组织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02

明确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异地羁押措施的,应当依法通知其家属和辩护人;

03

规定涉案财物处置应当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进行,并对涉案财物处置涉及的利害关系人的有关诉讼权利作出专门规定;

04

对证人、鉴定人、被害人、举报人等的保护措施作了专门规定。





上一篇:没有了

闽ICP备200158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