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信息公开彰显自信担当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5/20

  疫情发生以来,“信息公开”成为一个热词。据报道,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发布会已超过120场次,围绕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回答公众问题上千个,堪称“超级发布会”。此外,国新办、国家卫健委、各省区市也举办多场次新闻发布会,及时公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这些信息,通过各类媒体迅速传达到全国公众乃至全世界,因而有人说,中国抗疫情况全时、全程、全面发布,如同面向全球的现场直播。

  这种现场直播,成为我们回击污蔑抹黑的有力武器。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西方政客肆意污蔑我国掩盖疫情、封锁消息。但事实上,我国从1月初就开始向世卫组织和世界各国通报信息,并第一时间同世界各国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在医学杂志公布科研进展……这些重要信息,为各国抗疫提供了借鉴,也让我们占据了道义主动,赢得了多个世界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支持。正如媒体评论:武汉“封城”举世震惊,如果这样的红色预警还唤不醒你,只能说明你在装睡。

  细观各种官方渠道发布的内容,不难发现,信息披露干货满满,解疑释惑直抵民心。从诊疗方案解读到防控形势情况,从市场秩序维护到保障物资供给,从社区防控部署到财税惠企政策,各种信息勾勒出一张疫情动态实况表、抗疫立体全景图。事实证明,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消息,有利于减少谣言、避免恐慌,有利于稳定社会情绪、增强必胜信心。

  在尚未研制出特效药的情况下,信息公开是最好的疫苗。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极强,而谣言的传染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信息披露不准确、不充分、不及时,各种小道消息就会不胫而走、快速传播。一旦谣言四起,将会导致人心惶惶,政府公信力受损,甚至触发深层次的信任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公开不仅是切断谣言传播的“消毒工程”,也是事关大局稳定的安全工程、事关政府公信的民心工程。

  在信息时代,信息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对这种资源的运用,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营造健康透明的信息环境,公众就不会轻易信谣、随意传谣,而是“让谣言止步于我”;政府掌握并及时公布准确信息,公众就不能隐瞒发病史、接触史、旅行史,而是提供充分且真实的个人信息……这不仅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现实需要,更是公民知法尊法守法的基本底线。

  如果说,抗击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那么通过信息公开最大程度提升社会抗疫合力,就是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各方参与主体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好自己的本分,推动形成“信息公开—民众知情—政府善治—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让信息公开发挥正向作用、实现最大价值。


闽ICP备200158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