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一孝廉
【一镇一孝廉】鞠躬尽瘁魏侃夫
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2/20

魏侃夫,江苏省南京江宁人,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任武平县县尹(县令)。他勤政爱民、正义清廉、筑城防寇、崇儒兴学,保境宁民,建树丰伟,深受县民爱戴。他为武平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武平历史上官宦的标杆,是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传奇人物。

勤奋苦读中进士

魏侃夫童年时候,生活很艰苦。虽说是书香家庭,一家全靠父亲办私塾收入维持生计,微薄收入远远不够家庭事用,母亲还得在田园种菜,不时卖些菜,换些零钱,买点油盐,减轻家庭负担。正是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懂事的魏侃夫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他经常帮母亲扫地、挑水。6岁时开始念书,在父亲严格教育下,他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都能自觉地朗读、背诵、练字、写作,因此他成绩优异。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后魏侃夫远离家乡,前往城里求学,开始独立生活。在书院用功读书,名列前茅。元天历二年,他在科举考试中成绩突出中了进士,被朝庭派往福建上杭任县事。1343年,又派往武平任县尹(县令、正堂),开始了他在武平的从政生涯。

减税除苛利民生

史载,武平发生瘟疫,民不聊生,后又发生特大旱灾,连月不雨,旱情十分严重,小溪干涸,田地龟裂,树木枯黄,五谷几乎无收。老百姓哀天哭地,拜神求雨,惨不忍睹,靠挖野菜、削树皮度日。魏侃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为此,他深入农户,访察民情,上桃溪、下象洞、去十方、入东留,无处不往,辛苦奔波了解实情,广集自救办法。他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除苛政、减税收,鼓励百姓克服困难,积极生产,下定决心,重建家园。在他的努力下,武平各乡村很快恢复元气,出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崇尚儒学建学堂

明朝建立后,为选拔官吏,扩大科举制度,民间基层重教之风由此而开,大兴学堂,私塾、族塾、家塾、村塾遍布城乡。县尹魏侃夫崇尚儒学,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筹拨经费,为设在孔庙的县学(又称学宫),请教谕讲学,聘训导管理生员,并制定教学职责,考试制度,奖励办法等。古有诗赞魏县尹云:“……筑城迁署绸缪豫,兴学明伦作育勤,……”这样,武平涌现了一批举人、进士。为培养文人学士、开发武平文明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构筑土堡护百姓

元末明初,时局纷乱,盗贼不断,社会不安,魏侃夫为保一方安宁及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召集乡中贤达,商议以上镇为中心构筑土堡作为防御工事事宜。魏侃夫亲自指挥,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保卫一方境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人们全心投入,奋发蹈厉,个个不怕烈日晒,人人不怕寒风吹。就这样,一座牢固的长五华里,高二丈多,宽三米,并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土城堡,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建成了。面临雄伟的城堡,盗匪望而却步,不敢侵犯,群众长久治安,安居乐业。万安村民个个感谢魏侃夫,人人称赞魏侃夫,歌颂他为保境宁民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刘坊镇也从此更名为“万安镇”。

浩然正气留人间

一小人捏词向朝廷诬告魏侃夫及乡绅私造王城,图谋不轨。朝庭下令抓捕魏公及乡绅善士,魏侃夫为保乡民,挺身而出,结果被处以剥皮的极刑。后有正义之士联名上书,朝廷确认冤枉实情后得以平反昭雪,追敕封魏公为光禄大夫,并荐魏公为土地隍公,供众人奉祀,每年正月廿六,人们共同缅怀魏公的悲壮事迹,弘扬魏公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传承魏公鞠躬尽瘁的爱民精神。


闽ICP备200158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