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一孝廉
【一镇一孝廉】第三期 | 画说魏侃夫
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2/21

魏侃夫,名锦舒,元朝进士,祖籍山东,后定居武平县万安镇。其父亲期望其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刚直不阿、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于是取名“侃夫”。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任武平县县尹(县令),任职时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深受民众爱戴。

1.jpg

 

魏侃夫任武平县尹不久,在县衙大堂前建了个小亭,亭内竖了一块石碑,碑上镌刻戒官铭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小民勿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劝诫官吏恪尽职守,廉洁自律。

2.jpg

 

  一日,一位下官得知魏侃夫喜欢吃河鱼,便特地买了河鱼干,送给魏县尹。魏侃夫再三推托,下官都不肯收回,只得收下。结果,第二天中午,魏侃夫在食堂门口贴了个告示:“今天中午加餐,全体官员免费食河鱼。这是本府下官送给我的礼物,请大家共享、尝鲜!”大家一看,目瞪口呆,恍然大悟。正准备给县尹送礼的官员见他如此廉洁,羞愧得无地自容,再也不敢给魏县尹送礼了。

3.jpg

  武平有个乡绅为感谢魏侃夫的恩德,把收藏多年的一幅名画送给魏侃夫。魏侃夫看了后说:“这的确是幅名画,是个宝贝。我以‘不贪’为名,你以名画为宝。假如我收了你的名画,我会惹上贪婪的臭名,失去了不贪的名声,而你也失去了多年珍藏的宝贝。既然如此,你留着你的宝贝,我留着我的名声,两全其美,谢谢你的好意,请自拿回家吧!”这个乡绅见县尹如此廉洁,只好把名画收好带回。

4.jpg

 

  魏侃夫赴任的第二年,武平适逢旱灾,连月不雨,五谷无收,老百姓哀天哭地。有的挖野菜、削树皮度日,有的则外出逃荒。魏侃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中,经常深入农户,访察民情,广集自救办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优惠政策,除苛政、减税收,鼓励百姓克服困难、生产自救。

5.jpg

  作为县尹的魏侃夫还崇尚儒学。他筹拨经费,在孔庙设立了县学(又称学宫),请教谕讲学,聘训导管理生员,制定教学职责、考试制度、奖励办法等。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等作为启蒙读物。在魏侃夫的重视和支持下,武平涌现了一批举人、进士,也为武平的文明兴起起了重要作用。

6.jpg

  魏侃夫卸任后定居在离县城不远的刘坊镇(今万安镇)。由于时局纷乱,盗贼不断,社会不得安宁。魏侃夫为保一方安宁,召集乡中贤达,构筑城堡防寇。整整一年,一座牢固的长约三华里、高二丈多、宽三尺,并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土城堡建成了,盗匪不敢侵犯,群众得以安居乐业。刘坊镇也从此更名为“万安镇”。

7.jpg

  魏侃夫率众筑城一事,被小人向朝廷诬告魏侃夫及乡绅私筑王城、图谋不轨。

8.jpg

 

  小人诬告后,朝廷不分青红皂白,下令抓捕魏侃夫及乡绅善士,这时魏侃夫为保乡民,挺身而出,以一己之肩承担全责 。魏侃夫舍生忘死,刚正不阿的义举,令全县百姓动容。

9.jpg

 

  后经地方正义之士联名上书朝廷,此案得以平反昭雪。为平息民怨,皇上追敕封魏公为光禄大夫。


  为缅怀魏侃夫功德,传承魏侃夫文化,弘扬魏侃夫精神,当地民众自发捐资修建“魏公庙”,雕塑魏公像,供人朝拜。建“魏公庙”后,每年农历正月廿六,当地百姓利用这天缅怀魏公的悲壮事迹,祭祀老百姓心中的神明。同时举办纪念会、举行盛大的“走古事”活动,历经六百多年不衰。



闽ICP备20015806号-1